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描繪世界的輪廓
對許多上班族來說,大概再也沒有什麼,是比假日補班更痛苦的了。
去年年底(2022),隨著行政院人事處公布新一年的行事曆,網上隨即哀號四起。畢竟攤開班表一看,今年足足有六個補班日,超過三分之二的連假假期得被「禮拜六上班」的陰霾玷汙,心情簡直不痛快到了極致。所幸到了十月,我們終於揮別所有補班日,迎來了年前最後的連假假期。
然而,你知道我們習以為常的「週休二日」,實行至今也才不過二十年嗎?
關於休假,這是臺灣人最敏感也最不敏感的神經。一方面,我們總是精打細算今年能放幾天連假、要補多少班;但另一方面,臺灣勞動者們也依然苦於瞠目結舌的高工時、以及忙到永遠休不了的特休。在「上班」與「假期」永無止境的拔河中,人人都為「假期」搖旗吶喊,但最後勝利的,似乎總是「上班」這一頭。
說到底,在人類最早的軌跡中,工作、休息本就無所區分。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勞動產出與生存息息相關。一直到城市崛起、工業革命,固定的工作時間、休息與假日,才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節奏。然而 ,隨著新科技、WFH、與新形態的工作產生,我們或許也能對這個與生存息息相關的問題,有更多的理解與想像。
每個月一次,故事編輯部將為沒有時間看文章、或是被臉書河道淹沒的你推出閱讀精選輯 Editor’s Pick,帶你從編輯的眼光,再一次認識這些或許看過、或許沒看過的好文章。
十月份的 Editor’s Pick,我們想為你獻上新專題「休假無罪」。希望這些文章,能讓你對工作或休息的意義,多了解那麼一點點;或至少讓你放下負擔與焦慮,能開口請假的勇氣,也能多上那麼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