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牡丹社事件 150 年

回頭檢視牡丹社事件的歷史,除了事件本身之外,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時間節點觀察:

創刊於19世紀中的中國《申報》,自 1874 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至少有 40 天以此事件為頭條,累積超過 150 則相關報導;《申報》的日銷量也從發行初期不到 600 份,到牡丹社事件後已高達近 5000 份。

不過與此同時,有一位12歲少女阿臺,她是牡丹社事件唯一存活的排灣族俘虜,也被送往日本。只是後來種種不幸的境遇,可說是大時代下的縮影。

過了一百多年後,2005 年,一群排灣族人前往日本沖繩,為一世紀前的悲劇,踏上一段和解的旅途。

2020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博物館原先收藏 四具恆春牡丹勇士的頭骨,經歷波折後終於查明身分,也成功由後代族人,迎接回恆春家鄉。

肉體生命與歲月會流逝,但過往的歷史會逐漸分明。

5 月 22 日被屏東牡丹社鄉訂定為「牡丹社事件紀念日」,為了紀念 1874 年多名牡丹社原住民勇士於5月22日在石門之役中英勇護國之舉 ,

2024 年,是牡丹社事件 150 週年,故事編輯部希望帶領讀者,重新檢視與認識這段必須被我們記得的歷史。
 

牡丹社事件 150 年

回頭檢視牡丹社事件的歷史,除了事件本身之外,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時間節點觀察:

創刊於19世紀中的中國《申報》,自 1874 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至少有 40 天以此事件為頭條,累積超過 150 則相關報導;《申報》的日銷量也從發行初期不到 600 份,到牡丹社事件後已高達近 5000份。

不過與此同時,有一位12歲少女阿臺,她是牡丹社事件唯一存活的排灣族俘虜,也被送往日本。只是後來種種不幸的境遇,可說是大時代下的縮影。

過了一百多年後,2005 年,一群排灣族人前往日本沖繩,為一世紀前的悲劇,踏上一段和解的旅途。

2020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博物館原先收藏 四具恆春牡丹勇士的頭骨,經歷波折後終於查明身分,也成功由後代族人,迎接回恆春家鄉。

肉體生命與歲月會流逝,但過往的歷史會逐漸分明。

5 月 22 日被屏東牡丹社鄉訂定為「牡丹社事件紀念日」,為了紀念 1874 年多名牡丹社原住民勇士於5月22日在石門之役中英勇護國之舉,2024 年,是牡丹社事件 150 週年,故事編輯部希望帶領讀者,重新檢視與認識這段必須被我們記得的歷史。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