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 2012 年 3 月 25 日說起。
那天,香港的選舉委員會舉辦了投票,選出新一任行政長官,即一般所稱的「特首」,當選人名叫梁振英。在接下來的四年內,他將頻繁地登上媒體版面,一次又一次成為新聞事件中的話題人物。
對一位政治領袖而言,站在浪頭上本來不稀罕,但隨著香港政治風起雲湧,各方角力越演越烈,梁特首除了不斷曝光之外,也難免屢屢成為爭議的焦點。
人們的議論,從當選那天就開始了。按照香港選舉辦法,只有選舉委員會中的 1,200 名成員有資格票選特首,在許多人眼裡,這離真正的民主還有一大段距離,也難怪這些年不少香港人總是喊著「我要真普選」。實際運作上,這場「小圈子選舉」也是形式大於實質,投票只是做做樣子,選舉結果往往在開票前就已底定。
可這次選舉有些特別,身為當局屬意人選的梁振英,開票出來,竟只獲得了 689 票,甚至還不到總票數的六成。從此,689 成為新特首的認證標記,在反對者眼中,這三個數字是新特首缺乏民望、得位不正的象徵。689 成了一個衊稱。
但是且慢,對臺灣的讀者而言,689 豈不也是個熟悉的數字?就在梁振英當選的前兩個月,臺灣方才舉辦完總統大選,當年爭取連任的馬英九總統,以 689 萬票,開始了又一個四年的執政生涯。
是巧合嗎?儘管雙方差了一萬倍,但 689 這個魔術數字,還是給了人們不少做文章的空間。陰謀論說法從此不脛而走,有傳言指向北京當局,說這一切全是高層設定好的,一港一臺,儘管選舉方式天差地遠,但結果不過照中國共產黨劇本演出。這樣充滿想像力的說法,恐怕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不過誰又料得到,四年之後,臺灣的新一任總統,竟然又是 689 ,還真是巧到不能再巧了。
都市傳說且放在一邊,這些年港臺之間,在政治氛圍上確實有了微妙的共鳴。拜中國崛起之賜,「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成為兩地年輕人之間的口號。從太陽花到雨傘運動,同屬帝國邊緣的兩地,好似一夕之間成了命運共同體。
但突如其來的同病相憐,卻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轟轟烈烈的街頭運動結束幾年之後,臺灣不少人歡欣鼓舞,迎接改朝換代。當年兩位 689 ,一位在眾人批評聲中宣布放棄連任,另一位則早已狼狽下了臺。
我們來到了新時代。
「香港一個小島,有什麼好看?」臺灣首都市長曾有過這樣一段發言,好像為這段不知道是愛還是錯愛的關係,下了一個看似魯莽又似直率的註腳。又彷彿是在嘲諷:當漢賊不兩立換成了兩岸一家親,後太陽花時代的臺灣人,對遠方那座浮城關懷,還能持續多久?
香港究竟有什麼可觀?除去夜景、美食與商業金融外,香港的核心價值何在?我以為這是過去這幾年來,越來越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香港人,急於探索的問題。而他們之所以望向臺灣,不正是因為,這座島嶼也經歷過類似的摸索、分享了同樣的困惑?
與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的神州大陸相比,臺灣曾經在許多人眼中,也不過是個孤懸海外的蕞爾小島。是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才逐漸領悟,原來邊緣可以是中心,四周環海的島嶼,也可以有另一種擁抱世界的姿態,而大江大海與好山好水,可以是不同價值的選擇,未必要是地位高下的區分。
既然如此,回過頭來,臺灣的讀者是否也有可能從香港經驗中,得到共鳴與啟發呢?除了港星、港漫與香港電影外,對臺灣讀者而言,香港還有什麼故事可說?
在 2019 年轟轟烈烈、血淚斑斑的反送中大潮,到 2020 年突如其來的國安法,曾經號稱五十年不變的香港,而今馬已難跑,舞不再跳,當年的承諾轉眼成空。我們再次發現,遠方浮城的種種依舊牽動著這座島嶼的心緒。見證著歷史在眼前發生,我們無法置身事外、無動於衷。
「留住香港記憶」的專題,就是這樣出現的。我們整理了過去曾經刊登過的文章,重新組織成六大主題。透過這些文章,我們期盼將來臺港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連帶,而是能夠建立在更深一層的相互理解之上,在彼此的相同與相異之間,開啟另一種對話的可能性。
我們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留住香港記憶,透過閱讀,也透過寫作。如果你也有香港故事想說,歡迎投稿到
[email protected]。
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演變,透過歷史,這座城市的精神將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