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1944 年 7 月 20日,暗殺希特勒

新逸仙 2015-03-20

2014 年除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週年,亦是「7 月 20 日事件」(July Plot)的七十週年。


1944 年 7 月 20 日,當希特勒在其位於東普魯士(現為波蘭領土)的狼堡召開軍事會議時,會議桌下其中一個公事包突然發生爆炸,希特勒雖被炸彈威力給拋起撞至牆壁,但僅受輕傷。


於此同時,暗殺行動參與者在柏林宣佈啟動「死神計劃」(Operation Valkyrie),策動後備軍,發動政變!(註︰那本是預防希特勒遇害時的戒嚴措施,卻反被政變者利用)


事後發現公事包為舒托芬堡上校(Colonel Claus von Stauffenberg)——德國後備軍參謀長——所有,在炸彈爆炸前,他早已藉故離開,偷偷的趕回柏林主持政變大局。而在他背後,潛伏着一群久欲推翻納粹政權的反納粹份子(the German Resistance),當中成員來自社會各界及部份高級將領如︰前參謀總長貝克(Ludwig Beck)、後備軍副司令奧布里希德(Friedrich Olbricht)、最高統帥部(OKW)情報部長卡拉里斯(Wilhelm Canaris)及前來比錫市長戈德勒博士(Dr. Carl Friedrich Goerdeler)等。


結果,這場政變以失敗告終。舒托芬堡及奧布里希德被即場槍決,貝克自裁,戈德勒雖沒有直接參與政變,但因其為預謀者而被叛絞刑!


平情而論,這次政變注定失敗︰
 

  1. 政變計劃本身有一極大缺點——將希特勒之死嫁禍於其他納粹黨高層,然後藉機啟動「死神計劃」,發動政變;然而,一旦真相揭穿,政變者即得不到支持(直至 1944 年 12 月,德國社會普遍仍支持希特勒——至少不敢反抗其政權)。
  2.  政變者一意要等到證實希特勒被炸死才敢發動政變,當舒托芬堡親口向他們確認希特勒的「死訊」時,早已白白浪費了數小時時間;易言之,當爆炸發生後,他們應當立刻採取行動,雖然希特勒始終沒被炸死,政變者實大有機會趁當時形勢混亂而操控局勢。  
  3. 政變者麾下本無一兵一卒,他們雖冒後備軍司令富樂門(Friedrich Fromm)的名義才能號令後備軍發動政變,但畢竟未能有效指揮後備軍(富樂門在此事上甚為投機,他一直與政變者有聯繫,但當知道希特勒未被炸死,立刻與政變者劃清界線,為政變者拘禁;政變失敗後,他急於殺人滅口,下令將五名政變者——包括舒托芬堡及奧布里希德——就地處決,並准許貝克自盡(但他最終被難逃被處決命運)
  4. 政變者沒有控制所有廣播電台,結果令希特勒得以證實他仍安在,並能繼續發施號令。
  5. 大部份高級將領——無論對希特勒有否好感,或因曾對希特勒宣誓效忠、或因對政變者不信任、或因認為在戰爭期間發動政變為不義之行,皆不支持政變;即使敢言如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林(Heinz Guderian)、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及摩德爾﹝Walter Model)(註︰古德林甚至因其勇於直言而屢次令希特拉感到暴怒),或素來鄙視希特勒的倫德斯特(Gerd von Rundstedt)皆反對政變。

饒是如此,「 7 月 20 日事件」絕非偶發事件,它甚至可以追溯至 1938 年——當希特勒威脅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時任參謀總長的貝克深恐其野心終將德國拖至深淵,已曾計劃發動政變,但終因英國採安撫政策(appesement policy)以滿足希特勒野心,而令政變計劃胎死腹中!此後反納粹份子一直沒有放棄推翻納粹政權之意圖。


根據資料顯示,在大戰期間,反納粹將領曾暗中將德軍作戰計劃告知盟軍(但盟軍多不予理會)。而德軍在史太林之役慘敗後,在 1943 年一年中,反納粹將領至少曾有約 7 次行刺希特勒的企圖。至 1944 年,隨着盟軍在諾曼地登陸後,德軍無可避免地再次面對兩線作戰——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反納粹份子認為非儘早發動政變不可,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希特勒自當權後,也一直對陸軍——尤其是參謀本部——予以不信任,甚至時恐其有異心。除了因為陸軍時常對他的外交政策及戰略計劃屢唱反調外,也因陸軍在 1945 年前的德國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陸軍在歷屆德國政府——包括未統一前的普魯士王國——皆享有其獨立性,即使納粹黨大權獨攬,也仍未能完全打破陸軍的特權(註︰希特勒甚至曾慨嘆他有反動的陸軍、納粹化的空軍及基督化的海軍)。


故此,希特勒時有芒刺在背之感。對他而言,也許這次事件正好印證了他對陸軍的猜忌是對的(註︰希特勒本一直削弱陸軍及參謀本部的權威;「7 月 20 日事件」後,希特勒不單再進一步限制陸軍的權限,甚至下令陸軍廢除傳統軍禮,一律採用納粹式敬禮)!


「7 月 20 日事件」既以失敗告終,對德國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


  1. 納粹黨除了發動一連串報復行動外,甚至藉機整肅其他異見者,如︰反納粹份子之一的卡拉里斯雖與此次事件沒有關連,但仍被納粹黨趁機處決、「沙漠之狐」隆美爾(Erwin Rommel)雖未參與政變,但因曾與政變者接觸而被勒令自盡(由於希特勒恐怕若國人知道連戰爭英雄也牽涉入這次事件,可能會引起極大震盪,故此迫隆美爾作此選擇)。

  2. 爆炸事件發生後,由於形勢一度混亂,導致德軍整個指揮體系一度陷入癱瘓,若非盟軍自己戰略失當及部份德軍將領——如摩德爾——發揮主動精神,德國可能提早戰敗。

  3. 希特勒於此次事件後大難不死,更加堅信自己天命所定,加上身心因此次事件受創,結果逐漸失去常性。導致他明知德國已處劣勢,仍堅持作戰下去,最終令德國戰後慘變廢墟……(甚至有目擊者記載在戰爭最後階段,希特勒毫不理會前線報告,只顧在地圖上把不再存在的部隊推來推去或發佈毫無理性的命令(如當盟軍於1945年入侵德國後,他下令把德國一切——包括民生設施——炸毀,務求片瓦不留敵人)。

然而,即使政變成功,德國可能仍難逃厄運!蓋因西方社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德國情緒高漲,故英美兩國於 1943 年的卡薩布蘭加會議鐵定要求軸心國——德國、日本及意大利——「無條件投降」(unconditional surrender),令不少反納粹的德國人氣餒。


誠如富勒(JFC Fuller)所評,此舉無疑讓他們「感覺到寧願在希特勒統治下打到底,而不願意接受這個迦太基式的和平」……(事實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反納粹份子曾多次聯絡同盟國,惟同盟國不予理睬……)


「7月20日事件」﹝July Plot﹞爆炸現場

舒托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1907-1944﹞
舒托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 1907-1944)︰在芸芸飾演舒托芬堡的演員中,筆者認為湯告魯斯(Tom Cruise)最為神似(雖然筆者從不喜歡他)

後記︰西方若干影視作品以「7月20日事件」為題材

1. 《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


《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 The Story of Rommel﹞
美國電影,於 1951 年公映,由占士.美臣(JamesMason)飾演隆美爾,愛德華.弗朗茲(Eduard Franz)飾演舒托芬堡;故事主要探討隆美爾在「7 月 20 日事件」扮演中的角色

2. 《舒托芬堡》(Stauffenberg


《舒托芬堡》﹝Stauffenberg﹞
德奧合製一集電視劇(英美版稱《死神計劃》(Operation Valkyrie)),於 2004 年播放;由塞巴斯蒂安‧科赫(Sebastian Koch)飾演舒托芬堡

3.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Valkyrie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Valkyrie﹞
美國電影,於 2008 年公映,由湯告魯斯飾演舒托芬堡;據說德國人因不喜湯告魯斯,故對此片不甚欣賞,但仍認為此片內容忠於史實(筆者認為此片整體質素甚至較 2004 年的《舒托芬堡》為優)
文章資訊
作者 新逸仙
刊登日期 2015-03-20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