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終戰 80】世界的凝視:二戰下臺灣與波蘭的歷史記憶

2025-02-21
1939年,蘇聯與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除了宣告兩國互不侵犯外,還包含一項秘密協議:共同瓜分波蘭領土(Source:wikicommons/public domain)

今(2025)年是二次大戰終戰八十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在這個時間點號召全民書寫二戰圖文記憶,意義非凡。但在關心臺灣本土戰爭記憶的同時,或許我們也值得回顧,臺灣人是如何記憶世界的二戰,以及世界是怎麼記述二戰下的臺灣。由於我專長的領域是波蘭和臺灣的研究,所以就以「臺灣人對二戰波蘭的書寫」以及「波蘭人對二戰臺灣的報導」來舉例。
 

當代知識分子吳新榮的二戰觀察與預測

向來關心本土和世界的吳新榮醫師,在他 1939 年 9 月 4 日的日記中提到:「德國突然和蘇俄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入侵波蘭,與波蘭有軍事同盟的英法兩國終向德國宣戰。歐洲戰亂再度興起。」而在 1940 年 8 月 10 日,他則寫道:「世界局勢漸漸趨向詭異。德國利用蘇俄消滅波蘭,利用義大利降伏法國,現在更想利用日本攻打英國,是一個恐怖的國家。」1941 年 6 月 23 日的日記中,吳新榮說他從廣播聽到德國和蘇聯已經開戰,說「沒有聽過如此影響全世界的大消息了。」他在他的分析中提到德國的戰略是併吞奧地利、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波蘭、征服丹麥和挪威、攻打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巴爾幹國家,與蘇聯開戰。他說:「如果真的打敗蘇聯,那大英帝國也將亡國吧。但此事發生之前,美國一定會參戰才對。一旦美國參戰,(德國)一定要求日本也參戰,到時候真正的世界大戰就算開始了。」雖然後來蘇聯和英國都沒被打敗,但該年 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世界大戰爆發⋯⋯和他預料的雖有差距,但也相去不遠。
   
臺灣日日新報珍珠港事件
1941 年 12 月爆發珍珠港事件,當時的官方報社臺灣日日新報亦有大篇幅報導(Source:臺灣日日新報,1941年 12 月 9 日/Internet Archive)


波蘭和臺灣的交錯凝視

在遙遠的波蘭,也有人關心臺灣的戰況。這些消息可以在二戰期間的波蘭文舊報紙上讀到——包括在波蘭境內的地下報紙、流亡海外的波蘭軍隊辦的報紙,以及波蘭流亡政府辦的官報。為什麼波蘭人會在海外和地下辦報?這是因為 1939 年波蘭被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戰敗,政府和大部分軍隊和都流亡到了國外(包括英國、中東、法國等地),但在波蘭境內也有一批軍隊轉入地下行動。為了即時掌握戰爭的訊息,這些人都有發行報紙,而且他們不只關心歐洲的戰場,也關心位於亞洲的太平洋戰場。
  為何要關心?因為二戰的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的關係緊密,尤其是在日德義於 1940 年結成同盟、1941 年 6 月德蘇戰爭爆發、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參戰之後。身為德國同盟的日本是波蘭的敵方,臺灣作為提供日本戰略物資以及日本進攻中國和南洋的基地,也成了波蘭的敵方,被視為一個必須被盟軍拿下或擊潰的陣地。
 
波蘭日報分析二戰日本的經濟情勢
波蘭日報內〈太平洋戰爭的經濟背景〉一文分析了日本在戰爭中的經濟情勢,包括其資源儲備、經濟戰略,以及獲取必要戰爭物資的方式(Source:Dziennik Polski, 1941, nr 440/Śląska Biblioteka Cyfrowa)
1941 年到 1945 年,福爾摩沙在波蘭報紙上被提及(當時在波蘭報紙上臺灣被稱為福爾摩沙),多半與其軍事資源和戰略地位有關。1941 年 12 月 13日,波蘭流亡政府在倫敦的官媒《波蘭日報》(Dziennik Polski)刊登了〈太平洋戰爭的經濟背景〉一文,文中盤點日本本土及殖民地的自然資源,提到福爾摩沙供應日本石油、黃麻和蔗糖。1942 年 6 月,蘇格蘭軍事週報《有什麼新消息》(Co słychać)提到自 1940 年秋天,越來越多日軍從日本本土和中國南方來到福爾摩沙,接受臺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的指揮。之後,本間被任命為第14軍司令官,從福爾摩沙出發進攻菲律賓。
  由於地位重要非凡,1944-1945 年間臺灣被大量空襲,這在波蘭報紙上也有被寫到(此時波蘭已經被紅軍「解放」,被蘇聯掌控了)。比如,1945 年 5 月、6 月、7 月,波蘭《濱海省報》(Ziemia Pomorska)都有報導臺灣遭到盟軍空襲的事,6 月 7 日的新聞甚至提到福爾摩沙「持續受到盟軍猛烈轟炸」,7 月 15 日的新聞則提到臺灣的日軍機場遭受轟炸。
   

臺灣的二戰是世界的二戰:從同島一命到世界一命

關於二戰期間波蘭人的對臺報導還有更多,礙於篇幅限制,無法全部列出。綜觀以上有限的報導,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判斷:臺灣的二戰不只是臺灣的二戰,也是世界二戰的一部分,而它的命運及對世界戰局的影響,是有被關注的。但可惜的是,臺灣人遭受到的苦難和身為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心情,卻未能被看見,波蘭人比較關心的,還是臺灣之於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意義。本文舉出的波蘭新聞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果其他研究者去研究當時外媒(美國、法國、中國、蘇聯、德國等)對臺灣的報導,我相信也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臺灣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軍民一家同島一命
位於馬祖列島的連江縣南竿津沙村,1998年起便立有「軍民一家、同島一命」的精神標語(Source:海島人- lucky/CC BY-NC-SA 3.0/數位島嶼)
從吳新榮的書寫及波蘭報紙對臺灣二戰情況的報導,我們可以再次確認,世界是互相緊密連結的。不管在何時何地,大家都擔心戰爭、希冀和平,即使有戰爭,也希望它早日結束。這和八十年後我們的心情,不也是一樣嗎?但和平只靠一個地方維繫是不夠的,而戰爭過後雖有和平,但代價高昂。如果可以,應該以加強自己的實力、韌性以及強化與盟友的連結,來避免戰爭發生。在臺灣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同島一命」,但我認為這句話要加以延伸為:「世界一命」。和平要靠臺灣以及世界各地、每個國家的每個人來共同守護,才能不重蹈戰爭的慘痛覆轍。或許這是我們在終戰八十年後,可以記得的事。
 
林蔚昀
林蔚昀
作家,波蘭文學譯者。英國布紐爾大學戲劇系學士,波蘭亞捷隆大學波蘭文學研究所肄業,現就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史學組)。多年來致力在臺灣推廣波蘭文學,於 2013 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著有《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等作,譯有《黑色的歌》、《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等作。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終戰八十
【活動訊息】終戰八十 全民寫史–二戰記憶圖文徵集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二戰結束至今已 80 年,台灣人對二戰的集體歷史記憶,也面臨消逝的危機。期待透過徵集、整理及全民共筆,清楚重建及形塑真正屬於台灣人的史觀,讓珍貴的二戰集體記憶得以保存。
活動網址:終戰八十 全民寫史–二戰記憶圖文徵集
https://www.twcenter.org.tw/archives/5579
主辦單位: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https://www.twcenter.org.tw/
文章資訊
作者 林蔚昀
刊登日期 2025-02-21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