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留住香港記憶

「我愛香港,可是這個香港,愈來愈不是我理解中、認知中的香港了,你說怎麼辦?」──香港作家石磊
一切從 2012 年 3 月 25 日說起。

那天,香港的選舉委員會舉辦了投票,選出新一任行政長官,即一般所稱的「特首」,當選人名叫梁振英。在接下來的四年內,他將頻繁地登上媒體版面,一次又一次成為新聞事件中的話題人物。

對一位政治領袖而言,站在浪頭上本來不稀罕,但隨著香港政治風起雲湧,各方角力越演越烈,梁特首除了不斷曝光之外,也難免屢屢成為爭議的焦點。

人們的議論,從當選那天就開始了。按照香港選舉辦法,只有選舉委員會中的 1,200 名成員有資格票選特首,在許多人眼裡,這離真正的民主還有一大段距離,也難怪這些年不少香港人總是喊著「我要真普選」。實際運作上,這場「小圈子選舉」也是形式大於實質,投票只是做做樣子,選舉結果往往在開票前就已底定。

可這次選舉有些特別,身為當局屬意人選的梁振英,開票出來,竟只獲得了 689 票,甚至還不到總票數的六成。從此,689 成為新特首的認證標記,在反對者眼中,這三個數字是新特首缺乏民望、得位不正的象徵。689 成了一個衊稱。

但是且慢,對臺灣的讀者而言,689 豈不也是個熟悉的數字?就在梁振英當選的前兩個月,臺灣方才舉辦完總統大選,當年爭取連任的馬英九總統,以 689 萬票,開始了又一個四年的執政生涯。

是巧合嗎?儘管雙方差了一萬倍,但 689 這個魔術數字,還是給了人們不少做文章的空間。陰謀論說法從此不脛而走,有傳言指向北京當局,說這一切全是高層設定好的,一港一臺,儘管選舉方式天差地遠,但結果不過照中國共產黨劇本演出。這樣充滿想像力的說法,恐怕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不過誰又料得到,四年之後,臺灣的新一任總統,竟然又是 689 ,還真是巧到不能再巧了。

都市傳說且放在一邊,這些年港臺之間,在政治氛圍上確實有了微妙的共鳴。拜中國崛起之賜,「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成為兩地年輕人之間的口號。從太陽花到雨傘運動,同屬帝國邊緣的兩地,好似一夕之間成了命運共同體。

但突如其來的同病相憐,卻可能來得快去得也快。轟轟烈烈的街頭運動結束幾年之後,臺灣不少人歡欣鼓舞,迎接改朝換代。當年兩位 689 ,一位在眾人批評聲中宣布放棄連任,另一位則早已狼狽下了臺。

我們來到了新時代。

「香港一個小島,有什麼好看?」臺灣首都市長曾有過這樣一段發言,好像為這段不知道是愛還是錯愛的關係,下了一個看似魯莽又似直率的註腳。又彷彿是在嘲諷:當漢賊不兩立換成了兩岸一家親,後太陽花時代的臺灣人,對遠方那座浮城關懷,還能持續多久?

香港究竟有什麼可觀?除去夜景、美食與商業金融外,香港的核心價值何在?我以為這是過去這幾年來,越來越多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輩的香港人,急於探索的問題。而他們之所以望向臺灣,不正是因為,這座島嶼也經歷過類似的摸索、分享了同樣的困惑?

與山川壯麗、物產豐隆的神州大陸相比,臺灣曾經在許多人眼中,也不過是個孤懸海外的蕞爾小島。是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才逐漸領悟,原來邊緣可以是中心,四周環海的島嶼,也可以有另一種擁抱世界的姿態,而大江大海與好山好水,可以是不同價值的選擇,未必要是地位高下的區分。

既然如此,回過頭來,臺灣的讀者是否也有可能從香港經驗中,得到共鳴與啟發呢?除了港星、港漫與香港電影外,對臺灣讀者而言,香港還有什麼故事可說?

在 2019 年轟轟烈烈、血淚斑斑的反送中大潮,到 2020 年突如其來的國安法,曾經號稱五十年不變的香港,而今馬已難跑,舞不再跳,當年的承諾轉眼成空。我們再次發現,遠方浮城的種種依舊牽動著這座島嶼的心緒。見證著歷史在眼前發生,我們無法置身事外、無動於衷。

「留住香港記憶」的專題,就是這樣出現的。我們整理了過去曾經刊登過的文章,重新組織成六大主題。透過這些文章,我們期盼將來臺港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連帶,而是能夠建立在更深一層的相互理解之上,在彼此的相同與相異之間,開啟另一種對話的可能性。

我們也邀請你與我們一起留住香港記憶,透過閱讀,也透過寫作。如果你也有香港故事想說,歡迎投稿到 [email protected]

我們相信,無論時代如何演變,透過歷史,這座城市的精神將會永存。
一、千年之城,故事緣起
香港人千年史系列
本系列以香港本土觀點撰寫的香港通史,旨在抗衡主流教育「去香港化」的大勢,希望拙著能成為年青學子的課外讀物,自己國家自己救、自己歷史自讀。
香港近代歷史的起點:維多利亞城
欲認識香港歷史者,必先認識維多利亞城之發展。然而不少港人,即使在此城土生土長者,對於這座城市的位置仍是莫衷一是。
香港的戰國時代:圍村與械鬥的歷史
香港興建圍村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數百年來香港人不斷建造這些小型城堡。在二百年前,香港新界地區,可謂「七國咁亂」,村落之間不斷械鬥。
二、香港民族,本土意識
在中國夢與本土夢之外:香港本土意識如何往前走
要妥善回應香港如今的本土意識崛起、處理「本土身份認同」的存在意義,以及其衍生的道德與政策議題,首先要理解的,是為何此時此刻,「本土身份認同」會成為一個政治議題
脫離殖民、告別大中原心態,香港如何書寫屬於自己的歷史
有人說過,「香港是沒有歷史的」,這並不是指香港人沒有歷史,而是香港人很長時間內從來沒有正視香港歷史的問題,以致太多人對香港歷史毫無了解。
比賽與認同:香港民族的足球「運動」
香港人不是由種族界定,不同種族的人都可以是香港人;香港人是由公民性去建立。就如香港隊的入籍球員願意等待7年,並服從香港隊的訓練,就可以成為香港隊一員。
三、記憶所繫之處
香港九龍城寨:日本人最想挖掘的暗黑之城
曾是香港最急於掩蓋的瘡疤,卻成為日本人最想挖掘的暗黑之城,彷彿是日本人心中,對街道極度整潔最大的叛逆。
英華書院: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學校
傳教士馬禮遜在不可能的情況下,實現可能,並將其盡善盡美;他透過辦學理念,在惠澤教會和商館事業之餘,同時創建了香港和中國的雙語教育。
香港中文大學的開山傳奇:依山傍水的校園怎麼誕生的?
在地小人稠的香港,唯獨香港中文大學有著廣闊的校地,週末假日常常可以見到民眾攜家帶眷來此健行郊遊。這裡是個依山而建,以自然郊野景色知名的校園。
四、從 689 到 777
寫給臺灣人的香港特首選舉指南:農民篇
過去香港立法會選舉中,選出的是多半是漁業界別出身的議員,農民沒有議事代表,在議題上與特首候選人周旋時,就缺少了能在制度內發聲的選委。
寫給臺灣人的香港特首選舉指南:難民篇
特首選舉投票無法反應香港全體的民意,特別是一些弱勢團體的聲音與議題,更是被埋沒選戰中,香港的難民就是其中一例。
特首小姐你早:虛構的文筆,真實的政治
人生常在到達關卡、想不明白之處就讀亦舒。因為她總在你以為一切美好之時,來一記回馬槍,把假象撕破,醜陋真相血淋淋坦白相見。
五、島嶼與浮城
鳳梨、菠蘿、旺來:港臺之間的水果語言學
一種水果載著一段異國旅行的故事。鳳梨就像是一個到處流浪、旅行的個體,到了各處地方,被取了不同的名字。
香港調景嶺與美國中情局:臺灣之外的「反共遊擊隊」
香港曾經都有類似臺灣眷村的地方,就是調景嶺。調景嶺的故事很多人講過,但裡面的「第三勢力」卻幾乎隱沒在香港歷史。
跨越島嶼與浮城:15 則香港人在臺灣的生活札記
在臺灣生活的香港人,究竟如何閱讀臺灣?是否與浮城裡的居民般,只是念茲在茲想要逃離這一座監獄的枷鎖。
六、香港書與人
編輯如何透過出版改變世界:香港的格子盒作室
一個人,能辦一家出版社嗎?取名「格子」,創辦人阿丁希望以自身開始,連結各方專才協作成為合作夥伴,共同育成每一本書籍作品。
編輯到底在做什麼?──專訪香港CUP媒體執行總編陶培康
紙本書、報紙、雜誌、網絡和社交媒體,以及種種商業和政府出版物如宣傳小冊子,都需要有位編輯,到底他們在做什麼?
一個穿梭香港與南洋的家庭故事──讀《蔡瀾家族》
《蔡瀾家族》和記錄他和家人過百年橫跨潮州、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家族史,側寫二戰和冷戰時期如何改變一個家庭,以至香港和新加坡的影藝事業。
時裝的香港情結──讀方太初《衣飾無憂》
《衣飾無憂》的文字以談物為本體,以說情為依歸,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香港的關懷。
民族作為志業,一本寫給後世香港的書──讀《思索家邦》
這冊追求香港靈魂深度的著作,安靜而雄辯地宣示了香港民族主義正在步入一段長期、持久、艱辛的思想的陣地戰。
本專題前言部分內容曾發表於故事第四期電子報前言
其他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