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信仰在民間

在臺灣,信仰從來不只是神的事,而是整條街、甚至整村人的事,也是一種熱鬧滾滾、香火鼎盛的人情力量。

我們試著從文字走進神明真正「住在」的地方──不是天上,而是市井巷弄裡。

你會看到東港人怎樣把一艘王船送上火海,把瘟神送走也送出氣勢;會認識淡水八庄如何共同侍奉一位沒有廟的保生大帝,靠信仰維繫地方的連結;還有在客家山區紮根的三山國王,從嶺南來到臺灣,變成了土地與祖先的象徵。

別忘了那位人人都熟的土地公──他或許沒有神祕的神通,但他的香火從田埂邊燒到商辦大樓,是臺灣最接地氣、最不請自來的神明。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神明不是冰冷的石像,而是陪著我們過日子、共度大事的老朋友。

這不是「拜拜文化」的導覽,而是一場貼地又動人的信仰之旅──從香火走到煙火,從信仰看見人心。
 
【臺灣通史】不只是燒王船!代天巡狩四方的王爺如何成為保境安民、禳災祈福的信仰
凌晨四點多,屏東東港的海邊燃起熊熊烈火,即便是在深夜圍觀的群眾還是爭相觀看這場大火。這並不是意外的火災,大火中所燃燒盡是金紙,還有一艘巨大木造船隻。那是三年一度的屏東東港迎王平安祭中最後一個祭儀——「送王」。
【臺灣通史】信眾無數卻沒有自身廟宇:走遍八大庄頭的保生大帝,是淡水的隱藏版守護神
保生大帝出生於福建泉州,因此祭祀的人也多以泉州人為主,是閩南地區相當重要的信仰。明清時期,隨著不少閩南地區的人渡海來臺拓墾,保生大帝信仰也跟著漢人移民來到臺灣,成為臺灣相當重要的信仰之一。
【臺灣通史】保佑拓墾平安!客家神祇的三山國王,如何成為新竹地區的重要信仰
雖說三山國王聽來像是某位國王的名字,不過三山國王其實並不是一位真實存在的人物,而是以廣東省境內的巾山、明山、獨山為祭祀對象的山神崇拜。後來山神的形象經過轉化,才從自然崇拜轉為現今人格神的崇拜。
【臺灣通史】保家衛土的無名英靈是凝聚客家認同的重要信仰:林爽文事件與竹塹地區的義民
提到客家信仰,或許許多人很快就能聯想到義民信仰。在義民信仰之中,最為著名的義民廟就是新竹新埔的褒忠亭義民廟,發展至今祭祀圈涵蓋 15 聯庄,北到桃園的觀音,南至新竹的北埔,跨越了新竹與桃園兩個縣市。
【臺灣通史】從陰神到城隍爺:不僅是保衛城池的守護神,也是監督誓言的陰間判官
走訪臺灣街頭,城隍廟已然成為臺灣的日常風景之一。那麼「城隍」究竟是什麼意思?其實城隍最初指的是城池,後來隨著時間發展逐漸被賦予人格的形象,並轉化為城池守護神,而被民間與官方所祭祀。
【臺灣通史】清代移民魂斷異鄉的悲歌,如何成為賭徒眼中有求必應的有應公?
「有應公」一詞最早則出現在1901年由日本人為進行臺灣舊慣調查時所出版的《臺灣慣習記事》之中,後來日本民俗學者片岡嚴跟伊能嘉矩也記載著此類廟宇主要以「有應公」來命名。那麼,為什麼要叫做「有應公」呢?
【臺灣通史】開醫院、辦教育和報紙,百餘年來臺灣現代化的強力推手——基督新教
基督教來臺可追溯自明代,大航海時期西班牙與荷蘭角逐東亞利益,分別以今日的淡水與安平為基地,建立各自的殖民地。
【臺灣通史】吳鳳神話的破滅:被統治者捏造的成神之路,背後隱藏的殘忍真相
曾經,吳鳳不僅僅被尊為神,他的故事更是所有臺灣學生必讀的典範課文,就連如今風景秀麗的阿里山鄉,當時都還叫做「吳鳳鄉」。吳鳳究竟是誰?為何一度被奉若神明,他的神話又為何一夕崩解?
【臺灣通史】天后身旁的守護神,原來是抵禦牡丹社事件的地方官:袁聞柝與清代東臺灣的建設
兩位將軍一文一武,文將軍名叫袁聞柝、武將軍名為張兆連。這兩人到底是誰呢?或許在現今鮮少為人所知,但在東臺灣歷史上,這兩人可不是什麼 Nobody 啊。
【臺灣通史】由凡入聖的成神之路:清廉愛民的清朝官員,如何成為坐鎮北極殿的陳璸爺?
北極殿主祀著玄天上帝,也奉祀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福德正神等神祇。不過,在北極殿裡所供奉神明之中,其實還有位曾真實生活在臺灣的人物,他不僅在臺灣當過官,還題贈匾額讚頌玄天上帝,這塊匾至今仍掛在北極殿正殿。他就是人稱「陳璸爺」的陳璸
【臺灣通史】從勤政愛民的諸羅知縣到城隍廟的守護神──清代官員周鍾瑄坎坷的仕宦之途
位在嘉義市中心的國定古蹟「嘉義城隍廟」,數百年來香火鼎盛,廟中除了城隍、媽祖等主要神祇之外,尚有一尊身著官服、慈眉善目的古老神像,端坐於廟中正殿的陪祀位置。這尊特殊的神像,是地方人士為了紀念「諸羅知縣周鍾瑄」所立的。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