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嗨!海 2.0

讓我們再次看海,聽聽人與海的故事!
「以一個島嶼來說,它與海洋的關係、島面積的大小、內部的自然環境與資源等,對島的歷史發展都有影響。海洋會隔離外界,也能連接外界,它的功能端看交通條件、世界潮流等。⋯⋯我們可以問:每一個時代,臺灣島是如何透過海與外界連繫?建立的是何種關係?」

——詹素娟、李季樺訪談,曹永和受訪。〈臺灣史研究的另一個途徑——「臺灣島史」的概念〉
《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5 期(1990.06)

講到臺灣海洋史,多會提及曹永和先生的「臺灣島史」概念。以臺灣島為主題,我們怎麼與海共生?又是怎麼透過海洋與外界連結?在追尋歷史上臺灣人群與海洋互動的過程,跨越時代與諸多面向的「臺灣海洋史」,也就由此展開。

在此之前,1960年代的海洋史(maritime history)聚焦在船隻、航海等議題的研究;到了1990年代,海洋史不再被視為陸地的延伸,海洋而非只是通道,它本身就是被研究的場域。

而後,以臺灣為核心,探究人與海洋互動交流的概念,逐步推動臺灣史研究的發展。由此而生的學術成果,在時間上跨越了臺灣早期、清代、日本時代,乃至戰後;在空間上,也跨越歐亞港市與東亞海域;在議題上,則包含了商品與消費、人群的移動、文化與物質的交流,以及南島語族等面向。

當我們越來越了解臺灣海洋史的研究,必然不禁會讚嘆,海,原來就在我們生活之中。

*本專題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執行*
看海與人的故事
17 世紀閩南商人如何和西方交流賺大錢?《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稿》來解答,專訪海洋史研究者李毓中
如今全球化已經滲透我們生活所有面向,為了要和世界接軌,現代人學習一、兩種異國語言,可說是稀鬆平常,不過,歷史上人們開始有紀錄的學習新的語言,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溪雨為橋,海陸相依:東部海岸區域阿美族的山海觀
在阿美族傳統生態知識中,看海不只是海,看山也不只是山;這片家園透過由山到海的溪流,以及由海到山的雨水串連了起來,對於阿美族人來說,「山海合一」或許正是那撫慰人心的靈力泉源。
掌握大局時勢,從海洋貿易崛起──跨越清、日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
對外貿易帶來很多影響,來自外地的訊息以及人力物資,都可能為地方帶來嶄新的變化。除此之外,貿易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發展,跨越清領與日治時期的臺南仕紳王雪農就是一個因為貿易而崛起的鮮明例子。
在「化外之地」倖存──19 世紀漂流來臺的船難者,與他們眼中的臺灣
航海一定有風險,在海象監測還不發達的過去,人們出海往往是一趟未知的旅程,臺灣作為東亞中心島嶼,更是時常遇見來自四面八方的船難者。這些人回國後,將在臺灣的見聞記錄下來,成為日後認識臺灣的珍貴史料。
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是誰?從一本本名冊找回故事──專訪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鍾淑敏
過去政府或是僑委會所談的,都是戰前東南亞的華僑,比如說居住在南洋各地,祖先可能來自福建或廣東等省份的華人,這些人和日治時期從臺灣來的人不太一樣。而鍾淑敏的研究,就是去發掘這些過往在南洋各地發展,但是卻被忽略的臺灣前輩。
看見小美人魚會帶來厄運?荷治時期的安平美人魚傳說大解密!
1661 年 4 月,荷蘭人為了可能到來的戰爭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鹹鹹的海風吹拂中,荷蘭人望著海岸,急著想知道:鄭成功到底會不會攻過來?到底,那天出現的美人魚,是什麼樣的不祥之兆?
大船入港!從「瑞陽丸」到「柏瑪奮進號」看臺灣如何擠進世界造船大國之林
船,乘載著人探索海洋,乘載著物跨越海洋,作為能夠越洋互動的載體,不同族群很早就有「造船」的歷史。而由「臺灣製造」的大型鋼鐵船,如何撐起臺灣重工業發展的領頭羊重任,那還要從日本時代開始說起。
漂流臺灣:從「海難見聞」重建東亞世界──中研院人社中心劉序楓專訪
提起「海難」二字,容易令人聯想航船與颶風強浪的對抗,戰勝者駕著滿布傷痕的扁舟返鄉,落敗者則淹沒於汪洋──但劉序楓解釋道,自己對海難事件的研究,關心的不是「東亞的海難史」,而是「海難的東亞史」。

 

工作坊知識補給站精選
臺灣各原住民族中, 誰是三百多年前荷蘭人筆下的『文明人』?
著領地範圍的擴大,接觸的島上人群也愈來愈多,其官員對不同人群的「文明化」程度也有著不同的評價。
陳國棟:東印度公司、臺灣及亞洲
歐洲各國東印度公司東來,在那個時代,東印度公司與臺灣、亞洲,建立起了什麼樣緊密的聯繫?
熱帶的荷蘭.巴達維亞:一個商業帝國首都的興起與衰落
在世紀之交,巴達維亞的市中心搬到了地勢較高的威爾特弗雷登(Weltevreden),到了今天,只剩下幾棟雅加達市中心的遺跡,提醒著我們這位「東方女王」的存在──到了十八世紀末,已經成為了「東方的墳場」。
「沒有戰爭、就沒有生意」──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外殖民歷史特展
成立於十九世紀初、坐落於海牙的荷蘭國家檔案館,可謂國家歷史記憶的寶庫,裡面保存的歷史文獻、地圖與照片數量之豐,可相接綿延百餘公里。其中,更有許多關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史料。
從「模糊之境」到「山水臺灣」,地圖裡的臺灣史是什麼樣子?
每一幅圖背後,都有它自己的獨特故事。臺灣的身影,在這些圖像中各展姿容、變化多端,今天,讓我們利用地圖,一窺臺灣的百變容貌以及背後的歷史縮影。
船難的交會:大航海時代,流落墾丁的荷蘭公主
墾丁大灣沙灘不遠處,有間小小的萬應公祠,主祀萬應公,左翼為土地公神龕,右翼則是「八寶宮」。我們對於祭拜無主孤魂的萬應公、求財保平安的土地公都不陌生,但是,「八寶宮」拜的是誰呢?
土魠魚羹原來是葡萄牙料理?中研院研究員告訴你土魠魚和虱目魚的身世之謎
烏魚子、土魠魚羹、虱目魚丸⋯⋯說起這些臺灣海鮮美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若問起這些魚的名稱怎麼來,大概也跟鄭成功脫不了關係,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活動特區
【傍海之人、越洋而生】臺灣海洋史系列講座走讀
【臺中-講座場】清代臺灣人居然這樣吃海鮮?十九世紀全球化貿易下海產消費與生產:2021/9/18  
【基隆-走讀場】沉睡在正濱漁港彩虹屋底下的故事 ?:2021/9/25
【基隆-講座場】最潮的在這裡!跟著海流而來的基隆美食走:2021/9/25
【高雄-走讀場】走讀高雄水路文學,閱聽原鄉野韻:2021/10/30
【高雄-講座場】臺灣人?日本人?福建華人?——日治時期在南洋的臺灣人:2021/10/30
【臺北場】「海洋X殖民」:2021/10/06
【臺中場】「海洋X交流」:2021/10/02
【臺北場】「海洋X族群」:2021/11/06
【高雄場】「海洋X貿易」:2021/11/14
※活動可重複報名各場次,皆為免費參加,人數上限 40 人,歡迎大家踴躍參與!
*本專題與國家海洋研究院合作執行*
於2019年4月24日成立,座落於海洋首都-高雄。國家海洋研究院的主要任務為協助海洋委員會辦理海洋政策規劃、海洋資源調查、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產業及人力培育發展業務,定位為國家海洋智庫。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