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烽火年代

如果歷史是一場不斷更迭的戰局,臺灣就是其中反覆易手的棋盤。

從鄭成功東渡收復臺灣,到清廷統治下的民變與抗爭;從法軍登陸基隆,到牡丹社事件震驚東亞;從甲午戰爭後的「臺灣民主國」短暫獨立,到日治時期的武裝抗日。

這座島嶼不斷被戰火重塑,每一次動盪都深深影響了後世的命運。

這些故事不只是戰爭,而是權力、背叛、生存與命運交織的縮影。

戰火雖然熄滅,歷史的餘燼卻仍在我們腳下蔓延。
當我們回望那些烽火歲月,不只是為了記憶,更是為了理解臺灣如何在這些餘燼下逐漸成形。
 
【臺灣通史】颱風是戰爭的決勝關鍵──1683年的施琅攻臺之役
1683 年(康熙 22 年),澎湖海上掀起了一場狂風暴雨,對氣候多變的臺灣來說,這不過是眾多暴風雨的其中一場。不過,這場暴雨來的時間點十分關鍵,竟然在短短幾天之內,改變了臺灣往後數百年的命運。
【臺灣通史】東寧王國的衰亡:三藩之亂失敗、鄭經之死竟是轉捩點?
鄭成功所建立的東寧王國僅歷時 22 年,就在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率清軍攻臺後畫下句點。讓王朝迅速走向衰亡的導火線便是 1681 年鄭經過世後,如旋風般降臨的第二次內鬨——東寧之變。
【臺灣通史】海上霸主鄭成功的殞落:那些困擾鄭氏王朝的家族名譽與愛恨情仇
為何鄭成功會於短短的一年後迅速病逝呢?確切的死因仍須考證,但在他臨死前所下的最後一道命令,卻成為眾人猜測鄭成功死因的依據──這道命令居然是處死長子鄭經、孫子、妻子董氏與乳母!
【臺灣通史】中臺灣最強咒術師的殞落:抵禦荷、鄭、清政權的大肚王國興衰史
到的人向基了笑命沒濟學標藝並可現,意岸人時院字和爸心會國處近
【臺灣通史】助鄭氏王朝打下半壁江山,人稱「劉怪子」的軍事奇才──劉國軒
17 世紀下半葉,當鄭氏王朝轉以臺灣作為基地繼續對抗滿清政權時,其所仰賴的將領之一,就是人稱「劉怪子」的劉國軒(1629-1693)。劉國軒何許人也,何會獲得「劉怪子」的稱號?
【臺灣通史】一段同志關係,引發鄭氏王朝與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政權外交危機?
1670 年,一位經常拜訪馬尼拉華人聚居區「巴里安」的臺灣人 Lousou 遭殖民菲律賓的西班牙當局判處死刑。但被判處死刑的原因並非因為犯了滔天大罪─他們發現 Lousou 與當地多名華人男性有發生同性性行為。
【臺灣通史】兵源不足、疫病纏身:清法戰爭中,讓法軍感到無奈的攻臺戰役
1884 年,清朝與法國因越南一帶的統治權益,紛爭不斷。法國政府為了更有效的施壓清朝,兩國不得不邁向戰爭一途,雙方的緊張關係也因此蔓延到臺灣附近海域。
【臺灣通史】是船難或交戰導致英國俘虜被殺害?鴉片戰爭中的「吶爾不噠」號與「阿吶」號事件
臺灣四周環海、氣候多變,發生船難不太算是太稀奇的事情。不過,發生在鴉片戰爭期間的兩起英國人眼中的「船難」事件,卻讓在鴉片戰爭中不斷失利的清軍,留下了臺灣與英軍交戰並取得勝利,甚至擄獲戰俘的紀錄。
【臺灣通史】美國大兵與臺灣原住民的交戰,風起雲湧的羅妹號事件
1867 年 3 月 9 日,美國船羅妹號在行經臺灣西側時遭遇風暴,被吹至瑯嶠外海的七星岩觸礁擱淺,倖存的杭特船長(Hunt)夫婦及船員於恆春南灣上岸,被龜仔律社人視為入侵領域而被殺害,僅一位廣東籍水手逃離生還。
【臺灣通史】近代國家的挑戰:一場船難,改變東亞百年的政治秩序──牡丹社事件
11867 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在東亞海域的紛爭,更增加了一場日本想要直接挑戰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的行動,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的牡丹社事件。
【臺灣通史】號外!福爾摩沙島出了個共和國:臺灣民主國的誕生與滅亡
出於對列強干涉的期盼與誓死捍衛臺灣的決心,臺灣紳民決定延續以「百姓從違」的自主論調,擁戴唐景崧為總統,成立「臺灣民主國」。
【臺灣通史】「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離開臺灣後的丘逢甲去了哪裡?
有人讚其「義旗一日舉海上,功雖不成氣亦壯」的「抗日英雄」;有人著書歌頌,認為他長期辦學,是廣東地區的革命功臣。當然,也有許多人只記得他攜家帶眷逃離臺灣的事蹟。
【臺灣通史】歷史課本沒說的唐景崧:他究竟是落跑總統,還是抗日名將?
在臺灣人的印象裡,唐景崧的事蹟停留在身為末代臺灣巡撫,以及首任臺灣民主國總統,最後在日軍大舉登陸北臺灣後,暗自喬裝倉皇離臺,留下群龍無首的臺灣軍民。
 
其他專題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