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熱蘭遮學家的研究筆記

1662 年 2 月 9 日,《熱蘭遮城日誌》的最後一篇,描述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最後一任臺灣長官揆一帶著駐軍、商務員動身離開,將熱蘭遮堡等產業轉交到國姓爺。當時,日誌記錄下一段頗有儀式感的描述:

「早晨天氣有點緩和了。我們已經把要撤出我們城堡的所有工作都做完了,於是令鼓手大聲擂鼓,大家都拿起武器。」這也引發起國姓爺的軍隊敏感神經,紛紛聚集到城堡周圍。

「現在一切都準備好了,尊貴的長官閣下乃下令,一隊一隊按照秩序,持著飛揚的旗幟,打著鼓,點燃著火繩,子彈上膛,走出〔城堡〕,去搭為此安排的那些戎克船。」透過對空鳴槍,宣告他們的離開,而透過打鼓、整齊的隊伍、飄揚的旗幟,宛若說出他們是抬頭挺胸地離開經營將近 38 年的地方。最終,臺灣長官揆一將城堡的鑰匙轉交給祚爺(Sauja)鄭泰,宣告熱蘭遮堡的所屬正式易主。

在這段描述生動的故事中,透過文字的力量,讓我們認識到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下的臺灣,除了文字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認識那段歷史?當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員,乘著船,跨越海洋的阻隔,來到熱蘭遮堡外的海域,映入眼簾的是山丘上的烏特勒支堡、以及西邊一點的熱蘭遮堡,隨著城堡炮聲的指示船隻進入水道,經過的是熱蘭遮市鎮,是人來人往的模樣。

你是否疑惑過:這些人來人往的「人」是誰?他們的食、衣、住、行、育、樂等方方面面,又是如何呢?

2024 年是「臺南 400」的一年,從這一年起故事 StoryStudio 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開啟一系列關於荷蘭時期臺灣的探討,相關的成果都收入在這則【熱蘭遮學家的研究筆記】中,歡迎大家跟我們一同走入熱蘭遮堡與熱蘭遮市鎮人聲鼎沸的時代。
17 世紀的東亞海域
荷人東遊記: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東亞的初體驗
1595 年,荷蘭商人德郝特曼兄弟(Cornelis & Frederik de Houtman)首次東進,雖然損失慘重,但仍收獲了足以讓商人、投資者繼續前往亞洲的利益,致使不同貿易公司一家一家成立,產生了激烈的競爭。最終,統合成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VOC)。
前景看好中的震盪起伏: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亞的貿易體系
1624 年 8 月 26 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撤出明朝政府伸張主權的澎湖,轉往被認為「國土以外」的臺灣設立據點。就如同對澎湖的期待,在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對於臺灣的期待就是與日本、中國貿易的一個貨物轉運站。
東亞海賊王「加斯巴爾德」a.k.a「官人一官」鄭芝龍
「尼古拉斯.加斯巴爾德」(Nicholas Gaspard)這歐洲名字,來自在澳門入教受洗的唐人所取得的教名,他是來自福建南安縣安海鎮,隨舅舅黃程學習經商的小伙子「鄭芝龍」,或者你也可以像許多歐洲人稱呼他為「官人一官」(Mandarim Iquan)。
富二代?負二代?鄭氏航海霸業的繼承者——鄭成功
1661 年 4 月 30 日,清晨,充滿濃厚的霧氣。熱蘭遮堡巡哨的荷蘭士兵緊張了起來:「眾多中國戎克船向鹿耳門下來,顯然,是國姓爺的軍隊。」濃霧中哨兵怎麼知道是國姓爺呢?其實,國姓爺對臺灣的威脅並不是第一次了⋯⋯
多元文化匯聚的大員
荷蘭人來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與熱蘭遮市鎮周邊原住民互動
根據牧師甘治士(George Candidius)觀察,新港社與麻豆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大目降社、知母義社、大唪社、大武壠社等村社有著相近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語言,並且大部分都在距離熱蘭遮市鎮一天路程的範圍內。
 
人際關係進行式!荷蘭時期唐人與原住民的交往
明朝中葉以後,大量的閩南漁民來到臺灣捕魚,他們將臺灣視為中日貿易的中繼點,轉手鹿皮到日本,也購買所需的鹿肉。而他們交易的對象,就是臺灣的原住民。那麼,當兩種不同的文化接觸時,故事又會如何展開呢?
若即若離!荷蘭東印度公司治理下的唐人生活與習慣
隨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主權」,破壞早已建立的社會及秩序。
日本進入「鎖國」,日本商人退出海外經營;在大員地區,日本商人離開,唐人大量移民而來,為熱蘭遮市鎮注入了活血,也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帶來管理的問題。
生活在熱蘭遮市鎮
來談談那座會長大的城市吧!熱蘭遮市鎮的版圖擴張中
1628 年,大員商館建立後,唐人的船隻也就自然到附近進行交易,因為大員港的出入有賴天候,偶爾需要於大員北邊停靠數日裝卸貨,等候合適天氣,這也讓唐人商人在商館附近開始擇地建屋,逐漸形成新市鎮。
熱蘭遮市鎮裡的市場是什麼樣子?又會賣什麼東西呢?
沃特·舒頓(Wouter Schouten),一位在荷蘭東印度公司船上兼任理髮師的外科醫生,他筆下的這幅《市集》(Markttafereel)中,近景有歐洲人逛著漁獲、蔬菜,另一側有唐人老闆販賣熟食,遠景則有人山人海的觀眾,欣賞著戲臺上的戲曲。
如果要在熱蘭遮市鎮買壺酒喝一口,會喝到什麼酒?
熱蘭遮市鎮居民,因應商業行為聚集於此,有來自歐洲、中國、以及臺灣原住民等人群,形成多元文化的接觸與衝突。以酒文化而言,荷蘭時期臺灣不同族群因應各自對酒的需求不同,形成豐富多元的熱蘭遮酒文化樣貌。
在會流失的沙洲上建一座城,有多難?解密熱蘭遮堡與市鎮的修築工事
熱蘭遮堡,距離市鎮 200 公尺,兩者之間空地,形成一個廣場、一個緩衝空間,根據黃恩宇老師的研究,這也正是當時大型加農砲的有效射程。這片廣場上有絞刑臺、市場、裝備倉庫與工匠舖,再向北一些則可以看到碼頭與堤防。
來到熱蘭遮堡外的船隻們請注意!關於熱蘭遮的航行規則
一幅荷蘭時期製圖師芬伯翁(Johannes Vingboons)1635 年繪製、1660 年代重製的〈福爾摩沙島地圖〉(Map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中,熱蘭遮堡周圍一帶描繪得非常細緻,不僅細節地畫下地形樣貌,更標明了水深的數值,可為前來的船隻提供領航的指引。
乘風破浪的人們
順遂升遷?為錢賣命?從歐洲遠渡重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成員
16 世紀末至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隊來到了東亞,除貨物之外,人,就是船艦最重要的運送對象。根據研究者 Robert Parthesius 發現,一艘大型帆船至少需要 30 名船員,才能維持船隻運作,此外,船上還載有士兵、管理人員與長官等。
為什麼唐商沒下雨也要撐傘?畫像中的 17 世紀在臺唐人生活
中國東南沿海的人向海外開闢新生活,並非稀奇的事情,從 16 世紀,福佬商人鄧獠(佬)吸引葡萄牙人在寧波走私貿易;17 世紀,閩廣海商李旦、顏思齊(Pedro China)等縱橫東亞海域。臺灣,始終是東亞海域上重要的中繼點。
多面的藏鏡人「鄭泰」:鄭氏政權的財務大臣、武將與情報頭子
鄭泰,被各國人稱「祚爺」,18 歲便幫鄭芝龍押貿易船至日本長崎;在鄭成功麾下被任命戶官,掌握鄭氏財政。鄭經成為鄭氏政權的當家,而鄭泰成為鄭經最擔憂的勢力,鄭經假意封他金廈總制,鄭泰前往廈門謝恩,卻遭幽禁。
《熱蘭遮城日誌》轉譯活動
在熱蘭遮重現歷史的氣味:臺南説故事工作坊側記
由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主辦、故事 StoryStudio 承辦「述說熱蘭遮的故事:説故事工作坊」於 2025 年 6 月 28 日週六舉辦。期望透過故事 StoryStudio 持續經營的說故事方式,帶領參加民眾走進《熱蘭遮城日誌》的文本中,探尋一則自身喜愛的故事。
以攝影重訪城市史:「穿越時空的視覺旅行」臺南攝影工作坊側記
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故事 StoryStudio 團隊與鏡好映像工作室以《熱蘭遮城日誌》為起點,邀請生活在臺南的人們,用鏡頭探索普羅民遮(赤崁樓)的文化遺痕。不同於單純的導覽,這是場結合歷史、攝影與個人感受的實驗性走讀。
成為熱蘭遮的一角:【當我們生活在熱蘭遮】戲劇工作坊側記
2025 年 9 月 20 日,週六午後,在臺南生活美學館阿伯樂戲工場排演場,聚集許多參與者;燈光轉暗,回到 1661 年 4 月 30 日國姓爺來襲前夕,由荷蘭東印度公司戰前情資簡報,再透過故事引導、角色扮演,一起「體驗」在熱蘭遮生活。
【Podcast】四百年前的臺灣長什麼模樣?翻開一頁真實的荷蘭時代史
我們邀請對荷蘭時代歷史很有研究的賴英泰老師,帶大家回到 17 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底下的臺灣——體驗那時候的臺灣與東亞海域,究竟長什麼樣子?事不宜遲,我們開始聽故事吧!
與民眾共創「熱蘭遮觀察」:找尋《熱蘭遮城日誌》精彩故事
從 1629 年起,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開始以日記的方式,每日記錄天氣、記下風土民情、記下買賣稅額、記下一切經歷。本篇五則荷蘭時代小故事,集結成「故事小劇場」Podcast 喔,有興趣的讀者歡迎收聽!
 
 
 
本專題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推出
其他專題
號外📣歡迎訂閱故事電子報 .ᐟ‪‪.ᐟ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故事電子報📬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